-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最新动态
- >
- 养老动态
从2019年11月我国制定并实施《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有5年多时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明年进入“十五五”时期,笔者认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想要更高效、高质量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国家需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全面优化相关制度政策和市场供给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 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制定老龄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老龄生活质量,不断增进老年福祉。
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不仅包括每项具体的政策,还包括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形成多层面、纵贯横通、互馈的老龄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各项老龄政策制定分布在多个部门,跨部门协调与配合存在不连贯情形,需构造出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促进系统集成、高效协同的资源配置。
进入“十五五”时期,完善老龄政策,需涵盖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生活场景等内容,推进跨层、跨域、跨时的政策衔接,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同时,需提升各项政策之间的整体性、协同性,并从可行性、合法性建构等方面,提出老龄政策衔接的引导路径,在符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出政策合力。尤其要进一步解决老龄政策总体上供给不充分、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在政策执行层面的不适老问题,矫正和化解养老、医疗、照护等老龄政策中的低效率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各项老龄政策的评价标准或尺度不统一。下一阶段,需要构建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增进老年福祉为目标导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公允衡量各项老龄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发展银发经济 扩大产品供给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想要发展银发经济,应从扩大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促进养老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着手,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以发展银发经济为重心,扩大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促进银发就业,切实增进老年福祉。
通过大力发展银发产业、激发银发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从业人员,尤其是支持年长职工延迟退休,扩大劳动力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
此外,在银发经济发展过程及制度体系中,进一步构筑和嵌入共筹共治、共建共融、共富共享等实现机制,更直接、更有效地促使银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银发人群。
另一方面,推动养老企业和机构间资源整合,促进聚企成链、聚链成体。
当前,养老产业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共享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协同合作存在一定障碍,形成“有形无实”的现象。养老产业在企业、机构间合作上存在制度性障碍,关系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利益协调机制欠缺,市场壁垒较多,横向联系和互动不紧密,合作意识较弱,政府部门、民间力量、社会组织等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中呈分散局面。同时,养老领域缺乏大型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多数企业处于单体经营状态,集团化运作经验和连锁化运营模式欠缺。养老产业链未完全打通,导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上下游产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老年用品、养老地产、养老农业、养老金融等上下游产业的支撑;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医疗护理到康复疗养等各个环节,尚未形成联动机制,机构间分工合作、资源优势互补的格局并未建立,难以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十五五”期间,国家需着力推动养老企业和机构间破壁相融,以整合核心养老资源为纽带,实现企业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养老金融 促进养老普享
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以养老金融为抓手,推进应对人口老龄化从“积极”到“有效”升级。
鉴于养老资源的有限性和养老需求的无限性,需依托有效的金融机制提升对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全面提高经济保障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
随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形成巨大基金规模。随着广大民众储备养老、投资养老的意识增强,养老储蓄、养老财富资金规模持续增长。长期积累型的养老保险基金需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
对此,应以养老保障和居民养老储备为基础,做大养老保险基金,形成长期资本,支持养老产业投融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集群化和科技创新,扩大养老用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居民养老资产,增强购买力,拉动养老消费,促进养老普享,繁荣银发市场。
其次,创新金融工具,促进养老产品共享和普惠。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信贷型、担保型等消费金融产品较少,抑制老年人购买能力,形成“需求强烈、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需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发挥养老金融对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托、互助消费基金、消费保险、住房反向抵押、遗产信托等消费金融工具,提升养老资产的流动性,释放养老消费潜力,促进更多老年人购买和享有养老服务及产品。
基于共享经济时代背景,还可积极创新养老消费模式和场景。借助共享消费、租赁消费、平台消费等新消费模式,构建促进养老服务、老年产品、辅具器械等资源的共享机制,为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提供新解法、新途径,促进老年人普享养老服务及产品。
最后,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
多支柱的养老金给付是支持和实现老年人消费、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养老金给付、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养老消费三者之间存在“断裂”,衔接不畅,使很多老人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能消费。
笔者建议,需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各环节的衔接机制,包含责任转换、服务转介、消费链接等方面。具体而言,拓展养老保障范围,包括养老、医疗、照护、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一体化、连续性保障;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工作,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