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最新动态
- >
- 养老动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正式将“养老服务师”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一新兴职业充分释放专业价值,成为推动中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积极发声,为养老服务师的职业发展擘画路径,助力养老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者
专业力量应势而生
北京昌平,立秋后的一个傍晚,泰康之家・燕园的空气中浮动着晚风捎来的丝丝凉意。
“张阿姨您慢点儿,台阶这儿小心抬脚。”“看这晚霞,像不像您老家门口的火烧云?”“咱们往这边走,晚风更凉快些。”……养老服务师李庆港眼角的笑意随着话语自然漾开,目光不时在几位老人身上流转,随时准备在有需要时搭把手。
细碎的脚步声、暖心的叮嘱与长者们的笑语交织在一起,在暮色渐浓的庭院中轻轻回荡。
当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淡去,李庆港轻声跟大家道别,转身走向营养配餐室。那里有新调整的饮食方案等着他核对,从糖尿病长者的低糖主食分量,到吞咽功能较弱老人专属的软食烹饪方式,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确认,以确保供应的餐食既合老人口味,更合健康需求。
李庆港所从事的“养老服务师”,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17个新职业之一。根据定义,“养老服务师”指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管理、服务咨询转介、实务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细读这一新兴职业的官方定义,会发现其更像是“养老管家﹢健康顾问﹢活动策划师﹢服务设计师”的复合体。“养老服务师绝非简单的照护岗,也不同于养老顾问,更像个复合型的‘多面手大管家’。”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丽江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胡江梅告诉记者,这一职业同时涵盖多个维度,堪称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相关从业者既要拥有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的全场景经验,也要具备评估、方案制订、养老服务的实操和指导以及质量监测等全流程工作能力,更需掌握失能长期照护、日常生活护理、心理辅导,以及适老化环境设计等全种类服务技能。
在胡江梅看来,这一职业从最初诞生到日渐走红,直至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可以说是我国银发群体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升温的生动注脚,有望成为推动养老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早已超越基础照料,向着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养老服务师正是应势而生的专业力量。”胡江梅认为,当前老年文旅消费市场存在适老化改造滞后、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等痛点,同样需要养老服务师这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化解。
胡江梅进一步表示,虽然养老服务师所提供的服务存在切实需求,但大多数老人对于养老服务师的作用和能力还并不了解。“如何通过宣传和推广,帮助老年群体建立对养老服务师的认知,是未来需要推进的方向。”胡江梅说。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社区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18%。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庞大,对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养老服务师这一新兴职业的崛起,折射出社会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深切期待。
“现在做养老的多是单一技能人员,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跟不上趟,能玩转‘医养管’一体化、智慧养老、老年金融、适老化设计这些新兴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清华的感慨,道出了行业痛点。
随着各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和智慧化居家养老平台的蓬勃发展,无论公办机构还是民营企业,无论社区站点还是家庭场景,对专业养老服务师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
在韩清华看来,专业养老服务师的职业舞台远不止于一线照护。他们可以走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参与养老服务标准的制定,像精密的校准仪般为服务质量把关;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专业咨询,成为连接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的桥梁。尤其当智慧养老、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新技术如潮水般涌来,懂信息化运营又能创新的养老服务师,更会成为行业渴求的“香饽饽”。
“一个高效运转、多元协同的银发经济产业体系,得有源源不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活水来滋养。”韩清华认为,培养规范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师队伍,不仅能让行业标准像竹子拔节般节节攀升,更能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居家、“社区﹢家庭﹢机构”三位一体等创新模式落地生根,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优质、高效、安全的人性化照护,为银发经济注入奔腾不息的动力。
从行业发展脉络来看,随着银发经济体量的持续扩张,各类细分岗位会像树枝般朝着更专业的方向生长。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总控型”复合人才像枢纽般打通全流程,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这正是养老服务师这一职业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和空间。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建好用好行业激励机制是关键。”韩清华建议,可提高养老服务师的薪资待遇,让付出与回报画上等号;完善职业晋升通道,像搭建阶梯般让从业者看到上升希望;加强职业培训,持续为他们“充电赋能”。
资格认证助力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我国正持续发力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稳步推进职业技能评定等配套工作。
根据民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养老服务师的职业资格被明确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并规定了各级养老服务师的能力要求。同时,清晰划定了报考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的条件,涉及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王淑惠表示,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迈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认同,更为家庭选择养老服务时提供了衡量专业水平的标准。
在她看来,分级认证有助于搭建起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初级人员深耕一线照护,把基础服务做精做细;中级人员肩负培训指导与咨询服务等职责,让专业经验有效传递;未来的高级人员则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高端管理工作,为行业发展掌舵领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从业者心里有了准星,也必将吸引更多人满怀热忱地投身这一行业。
“任何一种职业的规范化与长远发展,都离不开技能等级认证机制的不断完善。”王淑惠表示,养老服务师要想有大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搭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职业技能认证框架。“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考核机制,把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稳住。”王淑惠说,与此同时,还要让认证结果跟薪酬体系挂上钩,“这样才能增强职业吸引力、提高社会认可度,为行业走上规范化轨道筑牢根基。”
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即将启动养老服务师考试。这项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0余个城市设有考点,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考试内容涵盖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管理等多方面,是衡量从业者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站在人口结构转型的历史节点,养老服务师的出现,不仅是解决现实需求的应急之策,更是为晚年幸福提质增能、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长远之计。”王淑惠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大背景下,高素质的养老服务师,将会提供高质量、多元化、有温度且富智慧的养老服务,进而会是拉动中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