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预约
  • 您当前位置:
  • >
  • >
  • 养老动态
【养老咨询】政策引导“智慧养老”从概念走向实践 本刊记者|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杂志
2025-07-22 10:12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智慧养老”、“数字适老”逐渐成为我国破解传统养老难题、激活“银发经济”的关键引擎。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协同,引导“智慧养老”“数字适老”从概念走向实践。


     推广“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     “智慧养老”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国外很早已经进行了尝试。新加坡政府自2014年启动“智慧国家2025”十年计划以来,就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城市治理和服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智能传感器项目颇具特色。在老人家中安装多种传感器,无需摄像头即可收集多维度数据。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用餐、体重、社交状态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判断老人生活状态是否正常。作为早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代表性国家,日本在2015年 年制定“护理机器人5年计划”,大力推动机器人在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
    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智慧养老的产业政策。自2020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智慧康养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其中,2020年遴选118项产品和120项服务,推广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和服务。2025年6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共遴选出80项产品和31项服务,积极推广智能看护设备、可穿戴健康检测设备等产品和服务。
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要发展适用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微型化、高灵敏度生物传感技术,大容量、微型化电池技术和快速充电技术,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和轻量级操作系统。开发适用于养老照护的多模态行为监测技术、跌倒防护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支持突破康复干预技术、神经调控技术、运动功能康复评估与反馈等核心技术。攻关适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脑机接口、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计划》还提出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与技术集成创新,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种类,提升健康养老产品的智慧化水平。重点发展具有趋势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产品。加强康复训练型、功能代偿型等康复辅助器具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大力发展具有行为监护、安全看护等功能的养老监护类产品。支持发展具有健康状态辨识、中医诊断治疗功能的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支持发展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2025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智能床》(gb/t 45231—2025)国家标准,首次规定了智能床产品的技术要求。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智能床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等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智能床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健康、创新。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经逐渐成熟,并被广泛认可。新加坡政府投资建设的国立养老智慧化平台,用于老年人生活便利、安全监护与健康检测的统一实时管理,该平台具备独居老人安全监护、紧急信息实时上报、健康实时监护等功能。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为加快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求,民政部、国家数据局决定于2024年组织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关于组织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的通知》提出,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将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形成养老服务基本数据集、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集、老年人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等,形成“数据采集-信息分析-政策完善”的闭环,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结合实际运用北斗、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精准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联合各级地方政府鼓励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推广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等服务场景。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进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近20种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整合对接养老上下游产业链服务机构,对接适老化智能终端设备,初步形成省、市、县、街镇、社区五级服务体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无线定位、安全监测、家政预约、服务转介等一站式服务。珠三角各市和韶关、湛江、潮州、云浮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均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因地制宜建立了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同时,探索“科技助老”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一证通行”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提供便捷服务。
进一步发挥政策支撑作用     随着智慧养老模式逐渐普及推广,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在技能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进一步加强,要建立并完善养老服务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采用院校培养、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医企合作、社会组织培养、专业培训机构培养等多种模式,提升养老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
    人社部、民政部2019年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放宽入职条件,新增“失智照护”“能力评估”等技能要求,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扩展至五级(初级工至高级技师),缩短晋升时间。同时,五部门联合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2020-2022 年)》提出,要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标准、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不断提升康养培训基础能力。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完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云平台、可穿戴设备等一批行业关键标准编制。接下来,工信部还会持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数据合作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优化为老年人群在智能化时代提供便利化服务。
    未来,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养老产业。积极探索建立老年健康管理先行试验区,释放老年人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 2008-2020 晋城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晋城民政信息网

地址:晋城市城区前进路1428号北二楼;邮编:048001;技术支持:索酷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848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