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
- 行业资讯
- >
- 养老地产
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具体部署。《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
来自北京市延庆区的某康养机构人事部负责人孟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是全国养老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其中,年轻专业人才尤为缺乏。“目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这对养老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岗位数量远多于毕业生数量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
据了解,这些养老机构和企业采取多种策略来吸引毕业生前来就业。一些企业开发了照护师、老年评估师等新职位,并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一些机构提供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并承诺提供全面的保险福利;还有企业强调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和专科教育侧重培养养老行业护理服务人员有所不同,本科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能够胜任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人才。本科毕业生当年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主要是看好养老这一“朝阳产业”,认为发展前景好,能在其中找到发展空间。
今年年初,距毕业尚有半年之际,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首届本科生陈潇就接到了曾实习过的一家康养企业伸出的“橄榄枝”。该企业开出的条件很有吸引力:入职即担任管理岗位,且待遇从优。陈潇在参加了数场就业双选会后,陆续收到了4个工作录用通知。一番认真考虑后,她最终决定加入青岛一家连锁康养企业。
可以预见,未来康养产业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风口”,与养老行业息息相关的康养服务人才,也将成为市场争抢的“香饽饽”。
“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我们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多快?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7亿,占全国总人口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专家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养老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需求不断增长,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扩容,带动老年相关产业热潮,涉及日常生活照顾、身体疗养、精神安抚、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以及安全生活等多方面服务,潜力巨大。同时,国家十分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各方力量不断助推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养老事业发展迎来新“风口”。
工信部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与之相对,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
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规模在600万名以上,但目前从业人员只有50多万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新工种,其中,在养老护理员职业下增设了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2个工种。今年1月,上海发布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养老护理员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一系列鼓励措施的发布,都显示出政府、机构鼓励年轻人加入养老从业人员的诚意,而这也与就业,与教育,息息相关。
“夕阳”行业的“朝阳”专业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
在9月13日教育部公示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中,共有14所高校申报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在本次申报专业中数量排在前列。
9月6日,我国民政教育领域第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职业大学揭牌成立。该校首批设置的职业本科专业中,就包括智慧健康养老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等。还有在2024年首次招生,聚焦服务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大学——康复大学以及2021年合并转设而成的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等,这些高校都将针对民政教育、大健康行业培养更多优秀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过去,养老服务行业往往被视为“低端”职业,缺乏吸引力。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从事这一职业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养老类专业并非只有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还包括健康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康复治疗、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在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中,还将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纳入了教学培养方案。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上,无论是成为养老机构、老龄产业相关机构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还是成为养老管家、社工专员、活动策划、项目研发等,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