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
- 行业资讯
- >
- 养老地产
让“候鸟式”养老路更宽、行更安
2024-12-12 09:30来源:人民政协网
养生度假的“候鸟式”养老
北京西城,65岁的祁秀珍在鼓楼西大街住了大半辈子,这里紧邻钟鼓楼、什刹海等热门景区,一年四季,总能见到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远道而来探寻老北京的生活图景。12月2日,天蒙蒙亮,祁大妈已准备好孙子的早饭,她如往常一样给“老姐妹”发去微信,相约着到超市采买晚上要用的食材。没承想,天大亮了还没收到回复,直到祁大妈翻看朋友圈打发时间,才发现“老姐妹”和老伴趁着上周末“南飞”了。用当下的热词来说,就是“旅居养老”。“之前听她提过,联系了云南、海南等地的养老院,可以提供短期居住。”祁大妈告诉记者,曾几何时,她也憧憬着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直到退休后,终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却又接过了照顾孙辈一餐一饭的担子。虽然至今未能成行,但祁大妈特意留心估算过,自己的退休金能够支付养老院的居住费用和旅费,无需向儿女伸手。待孙子明年中考结束,她也打算“冬天到南方避寒”,四处走走、看看。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了“冬南夏北,寒来暑往”的旅居养老,既可以健康养生,又能开阔视野,而相关政策文件与配套服务,也在积极倡导这种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养老模式。依照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于日前正式上线运行,老年人可以直观了解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整体情况。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说,该平台坚持适老化设计理念,政策资讯一目了然、养老地图一键查找、场景呈现一网统揽、服务事项一站办理,目前已汇集全国超过40万家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助餐点的点位信息,清晰展示了每个养老服务站点的概况、空余床位、服务项目、入住价格和要求、特色服务、咨询电话等,让养老服务资源供需双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接。“理想的‘候鸟式’养老需要整合资源,提供‘吃住行游’一站式服务。目前来看,一般的养老院能保证‘吃住’,但在‘行游’上还需下功夫。”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安庭认为,与“银发族”的期待相比,旅居养老服务业依然存在着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旅游产业以中青年为主要目标客群,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较少。此外,一些景区面积大,但可供休息的设施少,景区信息标识文字字号较小,不方便老年人阅读;不少酒店没有无障碍通道,公寓房间没有安装扶手、防滑地板等适老设施。“老人们心目中的旅居养老并非‘打卡式’的旅游,而是慢节奏的深度体验,他们期待在此过程中满足情绪价值和精神需求。”在安庭看来,要以满足老年群体旅居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其喜静、怀旧、重视健康等特点,设计一些以休闲、养生为主的专项线路和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景区、酒店餐饮等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各类信息标识尽量采用大号字体,并增加长椅、亭、廊等旅游基础休憩设施投放量,全方位提升老年人旅居体验。“候鸟老人”期待有“医”靠
赶在凛冽寒冬来临前,退休两年的肖丽和丈夫乘坐的航班从北京落地昆明。他们租车代步,避开大理、丽江、腾冲等游人聚集地,专挑那些气候好、风景好且“别人不熟”的地方。“我老公心脏不好、怕冷,往年一到冬天,只能赶在中午暖和的时候出去遛遛。”远离了北京日渐浓重的寒意,纵然旅途疲惫,可丈夫的身体并未让肖丽分神担心,石屏、建水、元阳、个旧、弥勒、兴义……他们一路赏美景、尝美食,提前为今后的旅居养老做规划,还兼顾着了解了当地的医疗服务。夫妻俩的这一“小心思”,恰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的心之所系。她在调研中发现,旅居地的就医便利化程度和医疗水平,直接影响着“候鸟老人”的旅居感受。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这个冬天,“银发人群”选择县域游的订单量同比2023年增长近两成。其中,云南多个县域正在成为“候鸟”老人的“新宠”,像肖丽途经的弥勒,老年旅游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62%。“养老‘候鸟团’正在开启又一场越冬之旅,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能否有‘医’靠,是大多数老年人在外旅居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徐凤芹注意到,旅居老人多为“空巢”,子女无法陪同就医,有些“年轻老人”可以自己开车,那些年纪大甚至要靠轮椅出行的老人,一旦有就医需求,将面临诸多难题。“具体来说,‘候鸟老人’就医难,不仅关乎旅居地的医疗机构水平,还有如何去医院、怎么从医院回来等就医前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徐凤芹发现,大多数旅居老人选择的旅居地不在省会城市,而是在一些县城、乡镇。她建议旅居地补齐医疗短板,构建“半小时医疗服务圈”,“首先解决医疗服务可及性,再进一步解决质量和水平高低的问题”。考虑到旅居老年人“人不熟、地不熟、情况不熟”的实际情况,徐凤芹提出积极搭建互动平台,社区主动作为,为“候鸟”老人提供就医问诊、福利待遇等信息咨询服务,增进旅居老年人和当地居民的相互了解,让“远亲不如近邻”的相互关照成为现实。“建在社区的养老驿站更加熟悉该区域的老人状况,邻里关系也更为亲密,在提供服务贴心度方面更有优势。”徐凤芹认为,如果社区的养老驿站成功延展服务,就能提供网格化的服务,还可能形成医养服务的新格局。
完善“候鸟式”
养老服务标准
对此,金涌深感振奋,他期待全国更多主要城市能够落地旅居服务基地,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旅居养老配套设施,实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全覆盖,让“候鸟式”养老路更宽、行更安,努力实现老年群体对“家”与“远方”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