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预约
  • 您当前位置:
  • >
  • >
  • 适老产品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开启养老新时代
2025-06-23 17:37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一举措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养老机器人产业前行的道路,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契机。

在全球老龄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国养老形势愈发严峻。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人,占我国人口的22%,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养老机器人产业顺势崛起,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全新智能化路径。

目前,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景象。在广东深圳的部分养老院,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为老人的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在重庆,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北京的长者陪伴机器人成为老年人贴心的生活伙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59亿元。这一系列数据充分显示了养老机器人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然而,养老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成熟度较低,交互能力有待提升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机器人主要承担简单重复类劳动,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研发多集中在单一领域,且对老年人生理特征适配度低。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在人机协调性方面,还需要使用大量测试数据对算法进行优化。

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普惠推广难度高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台人形机器人仅硬件成本就超5万元,国内机器人企业年产量普遍低于1000台,难以通过量产摊薄研发成本。中国人民大学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指出,ai养老产业化生产能力不足,是新产品和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标准体系滞后,存在一定隐私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国内缺乏统一的养老机器人功能分级、安全认证标准,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在安全性方面,机器人可能因技术故障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伤害;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风险;在伦理层面,过度依赖“智能陪伴”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争议。

《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出台,为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以技术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人机合一”,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

通过老年大学、社区科普活动普及养老机器人产品使用技能,减少“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度;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示范项目等方式,探索培育应用场景,鼓励智能机器人在医疗、养老、救援等领域加快推广。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养老机器人产业有望跨越重重门槛,迎来快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智能的养老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 2008-2020 晋城市民政局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晋城民政信息网

地址:晋城市城区前进路1428号北二楼;邮编:048001;技术支持:索酷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8483-678